标 题 | 乌海市:“点线面网体”五维聚力,促进义务 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五度”提升 | ||||||||
索 引 号 | 发文字号 | ||||||||
发文机构 | 信息分类 | 义务教育 | |||||||
概 述 | 乌海市:“点线面网体”五维聚力,促进义务 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五度”提升 | ||||||||
成文日期 | 公开日期 | 2024-08-28 10:10:45 | 废止日期 | 有效性 |
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既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与大力支持下,乌海市教育局紧紧围绕教育高质量发展“1+N”政策体系贯彻落实,突出6个“一体化”工作举措,强化“五育融合”,坚定不移推动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通过“点、线、面、网、体”五维聚力,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现“五度”提升。
一、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思路与策略
一是党政合力,把牢优质均衡“发力点”。乌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发展,始终把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放在突出位置高位谋划。全市以“党政合力+政府主体、部门联动、教育落实”为策略,制定教育高质量发展“1+N”政策体系,充分保障“六个优先”,即优先安排教育投入、优先规划教育发展、优先保障学校用地、优先满足教育设施、优先引进教育人才、优先落实教师待遇,促进义务教育水平整体提升。
二是规划先行,绘制优质均衡“指导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聚焦群众“上好学、有优教”的需求,按照“市全域推进,三区同创”的工作思路,建立市全域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体制机制,围绕教育高质量发展“1+N”政策体系的贯彻落实,先后出台6个“一体化”工作举措,出台《乌海市全域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方案》和《乌海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建工作分工方案》,搭建深化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的“四梁八柱”。
三是项目推动,拓宽优质均衡“供给面”。加快实施6大类45个重点教育建设项目,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学校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连续2年实现“两个只增不减”,教育投入增长率达34%。累计投入3.9亿元用于全域推进义教均衡创建,以政府的“紧日子”换取群众的“好日子”。2023年我市初中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增长21.55%,教育基础设施和办学环境明显改善。投入1800万元构建起集数字教学资源、智能助教、校园安全管理、智慧校园综合管理等十大系统为一体的乌海智慧教育平台,以数字化助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
四是教研助力,织牢优质均衡“保障网”。出台《乌海市中小学教学工作规范》、《乌海市一体化学科联合教研组工作方案》等制度文件,进一步规范教研及教学工作。充分发挥教研工作对深化教育教学、课程改革的重要支撑作用,构建“三位一体”大教研机制,组织开展市域一体化学科联合教研工作,建设专兼职教研队伍,选优配强各学段各学科专职教研员,积极开展“互联网+区域协同教研”和“互联网+校本教研”新模式应用与研究。
五是五育融合,构筑优质均衡“多面体”。构建市级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共同体,全面提升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育人功效。以读书节、体育节、科技节、艺术节、心理节和劳动节“六大节”品牌活动引领五育融合。创新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方式,探索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各学科融合和课程融合,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特质更加凸显,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育人模式和一区一品、一校多品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五育协同育人倍增效应不断放大,初中教育由“育分”向“育人”转变。
二、乌海市推进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历程
乌海市持续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展现了乌海市义务教育发展从“硬投入”向“软实力”、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从“学有所教”转向“学有优教”的转变。
第一阶段是基本均衡阶段(2016—2017年),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合理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推动每一所学校符合国家办学标准,办学经费得到保障,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2017年,我市三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评估验收。第二阶段是巩固提升阶段(2017—2020年),巩固基本均衡创建成果,促进教育理念更新,从注重硬件建设到注重内涵提升,加强学校软实力建设,聚焦五育融合发展,有力推进全市义务教育质量提升。第三阶段是优质均衡创建阶段(2021年至今),在自治区范围内率先启动地级市全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按照“市全域推进,三区同创”的工作思路,着力推进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转向“优质均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24年5月,我市三区全部通过自治区验收,正在接受国家评估认定,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首个整市通过省级评估、整市申报国家评估认定的地级市。
三、乌海市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行动举措
一是规划布局,挖潜扩容,拓展优质资源宽度。着眼乌海城市转型实际,结合学龄人口分布和变化趋势加强前瞻性布局,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结构。去存量,先后撤并生源严重萎缩的市十三中学、市十五中学等学校;扩增量,新建市第十一中学和第十九中学;优变量,有序平稳推动市一中分校搬迁重组。扩优提质步伐加快,全市新增学位6420个,中小学逐步向“小班化”推进。
二是聚集课堂,集团化办学,拓展协同发展深度。加强教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确保开齐开足开好规定课程,进一步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持续深化《乌海市中小学教学常规》落实。优化教学方式,定期开展基于课堂教学、教研的基本功赛、优质课评比和同课异构等活动,注重培育、遴选和推广优秀教学模式、教学案例。大力推进“优质+薄弱”、“城镇+乡村”、“一校+多校”、“高中+初中”集团化办学形式,使各区各校教育资源实现盈缺互补,全市3所优质高中学校与14所初中结对共建,实现教育资源纵向调配,19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构建起“3个紧密型”和“N个联盟型”集团化办学模式,实现教育资源横向共享,各集团校间形成比学赶超、竞相出彩的浓厚氛围。
三是专业引领,队伍建设,加大师资均衡程度。深入推动教师队伍“引用育管留”机制建设,进一步强化校长、教师、教研员、班主任“四支队伍”建设。率先在自治区完成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39所公办中小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全部配齐配优。大力实施名师、名校长培育工程,近三年开展市级专项培训共覆盖教师、教研员1.6万人次,遴选校(园)长参加专项培训近500人次,着力建设高质量教师校长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开展师德师风“十个一”教育活动,持续向市广播电视台推送教师先进事迹百余期,弘扬教育正能量、传递教育好声音。出台《乌海市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学工作负担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全面“回零”干扰正常教育教学的活动,努力营造校园教书育人“清静”环境。
四是五育并举,立德树人,增加素质教育厚度。全面加强党建德育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北疆教育心向党”系列活动。构建市级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共同体,举办全市大中小学“同上一堂思政课”交流展示活动,开发“走遍乌海”五色研学实践课程,把“三全育人”从学校小课堂延伸到社会大课堂。推进“体育+”新形式,支持13所体育选课走班试点校建设,形成以3大球类为主体,跳绳、武术、围棋等20余项游戏为补充的课程体系。挖掘中国书法城品牌文化优势,将书法教育与精品课程、课后服务、校园文化建设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融入融合融通。全力打造“美育+”课堂形式,开设舞蹈、戏剧、戏曲等特色课程,打造“礼赞北疆”艺术节品牌。多形式开展劳动教育,开发本土“行走乌海”系列劳动实践课程,组织“非遗进校园”、“大国工匠进校园”和“劳动集市”劳动教育成果展示等活动258场次。连续5年在春秋季开学开展全覆盖学生心理筛查,建立心理健康和体美劳融合课程,高规格打造市级校外心理健康辅导站,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市全域形成了一区一品、一校多品,五育协同育人倍增效应不断放大。
五是规范办学,评价改革,提升办学质量效度。优先保障教育公平,一体化推动减轻教师非教学工作负担、基础教育“规范管理年”和义务教育阳光招生、阳光分班专项行动,切实营造风清气正、公平优质的育人环境。巩固提升“双减”政策实效,通过完善政策体系、优化课后服务、加强“五项管理”等方式,做好校内提质增效。深化评价方式改革,全面推进中考改革,推动形成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为依据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
下一步,乌海市教育局将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适度超前、育人为本、全域统筹、改革创新、扩优提质”的方针,继续深化市、区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和格局,以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为抓手,加快发展教育新质生产力,跑出教育发展“加速度”,促进义务教育标准化、优质化、均衡化发展。
上一条:
下一条:
乌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办 乌海市大数据中心 维护
地址: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滨河区市行政中心 邮编:016000蒙公网安备:15030202000006蒙ICP备05000809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3000001
网站有害信息举报及维护电话:0473-3998316,邮箱:zwgkjdk@163.com